当前位置:首页 > 详情

拉肚子,别掉以轻心 找对病因下对药

日期:2014-06-20 00:00:00 来源:执业药师协会 浏览次数:   字体:[ ]
0

    这个夏天,随着活力四射的2014巴西世界杯的到来,好多球迷朋友一边熬夜看精彩的球赛,一边喝着冰凉的啤酒、吃着下酒小菜,不亦乐乎的同时,也给胃肠道带来一定的负担。一些人或许觉得胃口不好、拉个肚子没什么大不了,吃点儿黄连素、氟哌酸,或者干脆饿两顿就好了。其实不然,专家指出,腹泻也分很多种,有些症状或许看起来并不严重,但若不及时就医,也可能会引发一系列危险的并发症,如脱水、电解质紊乱、心律失常、肾衰竭等,因此不能掉以轻心。

  拉肚子分多种情况

  腹泻是一种常见症状,俗称拉肚子,分为急性和慢性。急性腹泻发病急剧,病程在2~3周之内;慢性腹泻则是指病程在两个月以上或间歇期在2~4周的复发性腹泻。

  进入夏季,随着气温日渐上升,急性肠胃炎的发病率也呈明显升高的趋势。急性肠胃炎通常起病急,主要症状之一就是腹泻。

  谈到夏季胃肠道疾病多发的原因,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消化科主任李振华主任医师说,首先,夏季高温天气下,人的胃肠功能相应减弱,胃酸分泌也减少,抵御能力就会降低,细菌和病毒就有了可乘之机。其次,天气炎热时食物容易变质,细菌滋生,病毒活跃;同时夏季人们喜欢吃生冷食物,喝冰镇饮料。这些都容易导致人体通过食物或其他途径感染致病菌后引起腹泻。此外,夏季炎热,人们喜欢呆在空调房内或开着空调睡觉,腹部很容易受凉,致使肠蠕动加快导致腹泻。

  不过,除了急性肠胃炎,腹泻还见于其他很多情况。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消化科李军副主任医师告诉记者,根据发病原因不同,腹泻分好多种类型。

  常见的是炎症导致的腹泻,又分为两类。一类是感染性腹泻,包括病毒(如轮状病毒)、细菌、真菌、寄生虫等的感染;另一类是非感染性腹泻,如缺血性结肠炎、放射性结肠炎、炎症性肠病(克罗恩病和溃疡性结肠炎)等。

  其他引起腹泻的非炎症性原因包括肿瘤、药物(如泻药)、胃肠功能紊乱(如功能性腹泻)等等。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抗菌药相关性腹泻。平时用于治疗各种感染的抗菌药,包括肠道感染时所用的抗菌药,在杀灭或抑制致病菌的同时,往往也抑制了肠道内正常菌群的生长繁殖,导致肠道生态平衡失调,一些平时不致病的细菌定植,进而可以引起腹泻。

  明确病因对症治疗

  正因为腹泻的病因比较多,所以治疗前必须要明确诊断。医生通过了解发病诱因、腹泻特点、粪便形状以及伴随的症状、合并疾病等情况,结合流行病学等因素,通过必要的实验室检查(便常规、血常规及便潜血检查等),可以初步判断腹泻是感染性的,还是非感染性的。再通过进一步的便培养及药敏检测、结肠镜等检查,一般大多数患者可以明确诊断。明确腹泻病因后,需要及时进行对症治疗。

  一是补液及营养支持。李军指出,补充体液以及营养支持是腹泻治疗很重要的一步。呕吐、腹泻会导致身体的体液和电解质大量丢失,需要及时补液,才能防止脱水。一般可以口服补液盐,严重者也可以静脉输注。对于急性感染性腹泻,尤其是老年人、婴幼儿,脱水是最常见的危险因素,最基础而又重要的治疗是口服补液盐,而不是静脉输注、口服抗菌药或服用止泻药物。

  二是注意对症治疗。北京积水潭医院消化科梁学亚主任医师介绍,每年从5月份开始,各大医院都会开设肠道门诊,筛查普通肠炎和传染病引起的肠炎,一旦发现传染病要向疾病控制中心上报。诊断明确后,治疗重点是补液、抗感染、预防中毒性休克。若患者只是肠胃功能紊乱,腹泻严重者可以用止泻药;细菌感染性肠胃炎用抗菌药治疗,可口服喹诺酮类药。

  讲到对症治疗,李振华指出,呕吐的患者可加用胃黏膜保护剂,或加用一些止吐的药物;腹痛严重的,可能会用到解痉止痛药,比如654-2片、阿托品、颠茄等;腹泻症状较轻时,可以用肠胃康、藿香正气胶囊等中成药;腹泻严重时,可以用十六角蒙脱石等收敛止泻的药;还可以用调节菌群的药物,比如整肠生胶囊或者双歧杆菌活菌制剂。

  李军也指出,肠道菌群调节剂对于夏季轻中度腹泻是有效的。但应需要注意的是,有些药物是活菌,对贮存条件要求很严格,必须低温冷藏,而且与抗菌药类药物不建议同时使用。十六角蒙脱石具有收敛作用,在肠腔形成一层保护膜,能够吸附其他药物,因此建议最后服用,一般需与其他药物间隔2个小时后服用。

  用药还需防误区

  1.滥用抗菌药。李振华指出,一发生腹泻就用抗菌药的做法不正确,必须首先辨明是哪种类型的腹泻,才能有针对性地合理使用药物。对于细菌感染性腹泻患者,合理应用有效的抗菌药是适宜的,绝大多数都能取得满意的效果。但是,对于肠道菌群失调所致的非感染性腹泻患者,滥用抗菌药只会帮倒忙。

  2.用药不规范。李军强调,临床上抗菌药的选择以及使用,经常存在着用药不规范、疗程不规范的做法。

  以细菌性痢疾为例,腹泻停止后,至少还应再用3天抗菌药巩固治疗,才能彻底根除细菌,而现实中好多患者不腹泻了就停药,使用抗菌药疗程不足。一旦如此反复不规律用药,就会增加细菌的耐药,增加腹泻复发的危险,甚至加重病情。反之,抗菌药疗程过长也是不对的,有的患者抗菌药一吃就是半个月,甚至1个月,这样有可能造成不良反应的发生。

  另外,许多患者一到医院,就要求医生使用输液,认为这样效果最快。其实,这是不正确的。对于肠道疾病来说,输液的效果未必是最快的,口服药物可经胃肠道直接吸收,有时效果反而更快更好。

  3.急于使用止泻物。梁学亚强调,除非腹泻特别严重,不建议患者着急使用止泻药。这是因为,感染性腹泻时,肠道内毒素刺激肠黏膜处于高分泌状态时,患者可以通过腹泻把细菌排泄出去,这是一种保护性机制。如果吃了止泻药,腹泻症状暂时缓解了,却可能出现诸如感染中毒症状加剧或中毒性巨结肠等严重后果。所以,感染性腹泻患者应禁用止泻剂。

                                           (文/本报记者 于娟)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