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生物医药产业是我省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更是绍兴市的优势产业、创新产业和新兴产业。近年来,绍兴市坚决贯彻省委省政府关于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决策部署,紧紧围绕高质量发展主题,积极推动我市由“医药大市”向“医药强市”转变。按照“一个部门服务一个产业”的思路,市场监管部门突出安全与发展“两个目标”,坚持以服务促规范,以服务谋发展,精准对接、精准服务,全力助推绍兴市医药经济发展取得实效。2018年,绍兴市医药产业发展取得新突破,52家医药相关生产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305.07亿元,首次排名全省第2,同比增长27.38%,远超全省平均12.58%的增长速度。
一、一年一政策,激励产业成长
坚持“企业创新、政府激励”的发展思路,突出产业重点,一年一政策,先后就激励仿制药质量和疗效一致性评价、新药研发、中药研制等进行政策研究,并出台相关扶持政策。
一是出台仿制药一致性评价奖励政策。2017年,绍兴市围绕仿制药质量和疗效一致性评价奖励政策进行研究,并于2018年2月在全省率先出台《关于鼓励和推动全市仿制药质量和疗效一致性评价工作的通知》,在药品招标、税收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对于通过一致性评价并投入生产的品种最高奖励200万元。政策出台以来,已有全市4个品种5个规格共计1150万元奖励正在公示阶段。
二是出台企业新药研发激励政策。2018年,绍兴市重点对医药企业新药研发激励政策进行研究,并于2019年1月制定出台《支持民营医药企业创新发展有关政策意见的实施办法》,对新药研发按临床试验阶段和上市获批类别实施财政补助,补助金额最高1100万元。
三是研究中药研制勉励政策。2019年,绍兴市突出中药研制勉励政策,通过召集全市中药生产企业集体座谈、深入企业进行走访调研、开展中药生产企业调查问卷等形式,收集当前中药质量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困难,听取企业关于推动全市中药产业发展勉励政策的意见建议,力争在全省率先出台中药研制勉励政策。
二、一企一对策,服务企业提升
绍兴市监管部门通过走访药品生产企业,详细了解企业当年的重大项目规划、药品GMP认证、新药申报计划等情况,并分门别类,建立监管服务档案,一企一册,对每家企业的基本情况和服务要求做到心中有数。
一是“一对一”精准服务。对重大项目、重点企业,实行“一对一”联系制度,定期组织精准对接服务,专人跟踪,专题研究,全程服务,帮助协调解决企业遇到的困难和问题。2018年6月,歌礼制药研发的抗丙肝国家1类创新药戈诺卫®(达诺瑞韦)获得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上市。戈诺卫®是首个由本土企业原研的直接抗病毒药物,获十三五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重大新药创制”专项立项支持。截至目前,全市已有国家1类新药2只,占近十年省内取得的国家1类新药的50%。
二是“二合一”助力转型。积极贯彻落实“凤凰行动”计划,发挥市场监管部门机构职能整合优势,一方面指导企业引进先进管理制度、优化产品生产工艺,助推企业向现代化医药企业转变;另一方面指导企业进行工商注册登记,及时出具是否合法合规证明,服务企业做好上市前相关工作。2018年,医疗器械生产企业振德医疗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主板上市,药品生产企业昂利康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中小企业板上市,占全市A股新增4家上市公司的50%。另有歌礼制药在香港上市。截至目前,全市共有医药上市公司10家。
三是“全过程”现场指导。通过开展概念设计会审、召开协调会、现场检查指导等一系列工作,开展企业兼并重组等药政服务指导工作,通过多次与上级部门进行协调,帮助浙江亚太药业顺利完成制剂项目整体搬迁。深入走访调研,主动服务企业解决困难,联系落实研发机构和临床试验机构,指导京新药业开展仿制药质量和疗效一致性评价工作,目前,京新药业已通过一致性评价工作的药品数量,位居全国所有药企第五位。
三、一行一计策,支持行业发展
绍兴市发挥平台优势,通过成立专家团、组团考察参展等方式,在企业管理、技术服务、市场拓展等方面开展优势服务,推动医疗创新和产业发展有机融合,实现国内市场和国外市场积极拓展。
一是积极拓展海外市场。绍兴市组团参加国外医药产业展,积极拓展海外市场。2018年5月,组织15家医药企业,首次组团参加第21届马来西亚医疗器械暨康复保健展,达成意向客户44个,意向合同金额294万美元;2018年10月,组织10家医药企业参加2018西班牙马德里世界制药原料欧洲展览会,达成意向合同金额6366.5万美元。
二是率先成立专家服务团。2018年2月,绍兴市召开全省首个医疗器械专家团成立仪式暨专家聘任仪式,首批成员分别来自省内多个专业单位的行业专家,为本土医疗器械行业发展问诊把脉。2018年,绍兴市对接湖州市,促成全省首个跨区域临床试验战略联盟成立,缓解了医药企业创新产品临床试验难的困境,缩短了产品的研发上市周期,同时实现了行业人才的联合培养。
三是组织企业外出考察学习。组织浙江医药股份有限公司等30家重点制药企业负责人,赴江苏省常州四药、济川药业、正大天晴、恒瑞制药等4家全国制药百强企业考察学习,查找产品结构、市场营销、新产品研发、要素保障等方面的差距、补短,组织开展企业座谈会,推动企业完善现代化管理制度,优化产品生产工艺流程,服务企业转型提升。
打印 关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