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市县动态 > 详情

磐安县深入实施中药材产业质量提升工程打造“浙产好药”

日期:2022-05-30 16:25:47 来源:办公室 浏览次数:   字体:[ ]
0

近日,省级中药材产业质量提升项目启动动员大会暨专题培训会在磐安召开,该项目是省级部署的百个特色产业质量提升项目试点之一,作为金华市唯一一个被列入省级十个重点产业质量提升试点项目。近年来,磐安以标准化质量管控为牵引,以数字化质量追溯为抓手,大力推进实施中药材产业质量提升工程并取得了积极成效。

标准引领,打造中药产业高地。一是强化三产融合。以探索构建高效现代生态“中药材+新业态”标准化模式为载体,率先在全国发布实施一二三产融合的“1+5+N”标准化体系,包含通用基础标准、一产种植初加工标准体系、二产深加工标准体系、三产经营以及综合服务五大标准子体系,归纳标准155项,其中新制订24项,抢占了中药材产业标准话语权。二是强化地方特色。以药农药商视角谋划中药材发展的标准需求,主导起草浙江省地方标准《林菌生态循环技术规程》等5项,参与起草浙江省地方标准10项,主导起草金华市地方标准3项,参与起草金华市地方标准1项,主导起草中华中药材学会团体标准2项,制定磐安县中药材产业协会团体标准15项。建成中药材标准化示范基地3万余亩,年产量2万余吨,产值6亿余元。三是强化院地合作。以标准化生产、品质提升和品牌培育为突破口,打造布局合理、特色鲜明、品质优良、市场稳固的中药材产业发展新格局。省食药检院、省标准化院与磐安县政府签订战略合作协议,设立省食药检院磐安科创中心和郑成专家工作站。

共建共享,打造产地加工样板。一是加工共享。建成一体化、标准化、智能化生产车间6000平方米,研发配置自动化生产流水线,共享清洗、浸润、净选、切片、干燥等加工环节,有效改变传统粗放加工模式损耗高、外观差、无标准等弊端。可加工中药材品种25个,药材损耗减少10%以上,加工成本降低15%以上。二是仓库共享。开辟集约化、专业化、规范化的仓储模式,试点建成常温仓库10000平方米,阴凉库2000平方米,冷库6500立方米,有效解决药材储存难、易变质等问题。三是检测共享。采取政企合作模式,建成1200平方米的现代化标准实验室,配备高精检测仪器,组建专业检测团队,为保障中药材质量提供可靠数据支持。截至目前,建成中药材“共享车间”15个,日处理中药材180余吨。磐安试点打造的“企业+基地+药农”的标准化、规模化、品牌化“共享车间”产地趁鲜加工模式,国家药监局发文在全国推广实施。

精密智控,打造数字追溯体系。一是整合一个大脑。数字化中药产业大脑是全省首个将大数据技术应用于中药材产业的信息化系统,包括1个中药产业数字平台,用于协同各部门业务;1个中药产业数据中心,部署于金华市政务云上,用于数据共享;1张中药产业全域地理信息图和7大核心业务应用板块。二是涵盖四大领域。以数字化改革为牵引,在生态种植、规范加工、数字流通、质量追溯4个重点领域设计场景应用,形成全过程、全覆盖、全要素的闭环中药材质量保障体系。工作成效在全省《数字化改革-工作动态(2021年第87期)》刊登,报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阅示,成为金华地区首个见刊的数字化应用。三是集成多跨应用。浙中药“质量通”成功入选省经信厅数字经济系统第一批优秀应用。该应用协同市场监管、气象等13个部门,联通县、乡、村、户四级,打通种植、加工和流通三大监管环节,解决传统道地产区“道地失地、标准失准”的行业痛点,实现全域全链条闭环管理。截至目前,溯源赋码道地药材7765吨,助企节约成本3600万元。 全省中药质量追溯体系建设工作现场会在磐召开,工作经验向全省推广。

区域协作,打造无硫交易市场。一是纵向贯通到底。构建由县政府主要领导任总指挥,中药材初加工、中药材流通、硫磺销售等各环节职责部门、浙贝母重点产区的乡镇工作机构共同参与的常态化整治工作机制,形成县、乡镇(街道)、村三级纵向部署、层层落实的禁硫工作网格。二是横向延伸到边。连续7年实施“金甬两地”协作机制,在2019年创新“三县两市”合作机制,与宁波海曙、仙居、缙云、东阳、永康5地区强化信息互通、技术交流、协同打击,打造全省中药材无硫市场,90%以上的浙产道地药材通过磐安走向全国和世界,年交易额达40多亿元。三是示范带动引领。2021年全省“浙产好药”质量提升行动启动仪式在磐举行,推动中药产业发展从规范整治向质量提升,从禁止硫磺熏蒸到打造“浙产好药”转变。中药材产品追溯抽检合格率达100%,药农药材质量提升15.6%。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