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省市场监管局下发文件《关于公布 2022年度质量基础设施“一站式”服务平台验收评价结果的通知》,磐安中药材产业质量基础设施“一站式”服务平台在167个平台中脱颖而出,获评全省30个示范点之一。为大力推进中药材产业质量基础设施“一站式”服务平台建设,磐安县局以中药材产业质量提升为目标,以一站式示范点创建为契机,以数字化改革为引领,全国首创共享加工服务,全国首个发布实施一二三产业融合的中药材生产经营标准体系,首个中药材重大战略标准化试点顺利通过验收,“中药产业大脑”入选省第二批工业领域产业大脑建设名单,浙贝母国际标准提案在中医药国际标准化专家研讨会上提出。
一、三产融合,以“标准”引领质量提升。一是强化三产融合。以探索构建高效现代生态“中药材+新业态”标准化模式为载体,率先在全国发布实施一二三产业融合的“1+5+N”标准化体系,包含通用基础标准、一产种植初加工标准体系、二产深加工标准体系、三产经营以及综合服务五大标准子体系,归纳标准155项,其中新制订24项,抢占中药材产业标准话语权。二是强化地方特色。主导起草浙江省地方标准《林菌生态循环技术规程》等5项,参与起草浙江省地方标准10项;主导起草金华市地方标准3项,参与起草金华市地方标准1项;主导起草中华中药材学会团体标准2项;制定磐安县中药材产业协会团体标准15项。建成中药材标准化示范基地3万余亩,年产量2万余吨,产值6亿余元。三是强化院地合作。以标准化生产、品质提升和品牌培育为突破口,打造布局合理、特色鲜明、品质优良、市场稳固的中药材产业发展新格局。浙江省食药检院、省标准化院与磐安县政府签订战略合作协议,设立省食药检院磐安科创中心和郑成专家工作站。
二、三共三享,以“样板”打造产业高地。一是加工共享。建成一体化、标准化、智能化生产车间6000平方米,研发配置自动化生产流水线,共享清洗、浸润、净选、切片、干燥等加工环节,有效改变传统粗放加工模式损耗高、外观差、无标准等弊端。可加工中药材品种25个,药材损耗减少10%以上,加工成本降低15%以上。二是仓库共享。开辟集约化、专业化、规范化的仓储模式,试点建成常温仓库10000平方米,阴凉库2000平方米,冷库6500立方米,有效解决药材储存难、易变质等问题。三是检测共享。采取政企合作模式,建成1200平方米的现代化标准实验室,配备高精检测仪器,组建专业检测团队,为保障中药材质量提供可靠数据支持。截至目前,该县共建成中药材“共享车间”15个,日处理中药材180余吨。磐安试点打造的“企业+基地+药农”的标准化、规模化、品牌化“共享车间”产地趁鲜加工模式,被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发文在全国推广实施。
三、三项服务,以“数字”实现精密智控。一是整合一个大脑。依托省级中药创新服务综合体,“一站式”平台通过“中药产业大脑”、“浙江质量在线”,涵盖线上线下产业相关计量、标准化、认证认可、检验检测、质量管理、知识产权保护等基础服务,提供质量门诊、全程代办、自助式、延时措施等个性化服务。平台已入驻机构、专家多样化,计量、检验检测、共享加工等机构20家、质量管理、品牌、知识产权、标准化、检测、种植加工等各类专家80名,累计为2087家市场主体提供服务5000余次,助力企业增设就业岗位460个,利润增长1000余万元。二是完善一个体系。进一步完善工作体系,创新推出中药材院地合作模式,深入攻坚提升质量,以标准化生产、品质提升和品牌培育为突破口,打造布局合理、特色鲜明、品质优良、市场稳固的中药材产业发展新格局,有力推动了质量基础资源要素加速融合,充分释放质量基础设施协同效能。省食药检院、省标准化院与磐安县政府签订战略合作协议,设立省食药检院磐安科创中心和郑成专家工作站。三是实现全程追溯。打造中药材数字追溯体系,浙中药“质量通”成功入选省经信厅数字经济系统第一批优秀应用,协同市场监管、农业农村等13个部门,打通种植、加工和流通三大监管环节,解决传统道地产区“道地失地、标准失准”的行业痛点,实现全域全链条闭环管理。截至目前,溯源赋码道地药材7765吨,助企节约成本3600万元。全省中药质量追溯体系建设工作现场会在磐安召开,工作经验向全省推广。
打印 关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