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详情
检查中遇到任何微小的问题,都有可能是产品生产过程的风险信号,甚至是违法违规线索。检查,就是要善于“以小见大、见微知著”,通过小线索、小细节、小问题挖出隐藏在背后的关键风险隐患。现通过案例进行深度剖析,并提出观点和建议,供参考借鉴。
案例剖析
案例1:对“无标识的4袋药粉”开展深入检查
【情况简介】检查发现,某企业固体制剂车间正在清场,其中压片间存有4袋没有标识的药粉,重量为83.58kg;暂存区存有6批次的某产品片剂素片,批号为20240331-20240336。经确认,其中20240331-20240335批次素片的每批实际重量均比货位卡数量(104.98kg)少20kg左右;20240336批次素片实际重量为101.54kg,仅比货位卡数量少3kg。
【企业说明】现场的企业员工解释,上述4袋无标识药粉为20240336批次待压片的中间体,清场前因疏忽未及时贴上标签。但对另外6批次素片实际重量与货位卡不一致情形,企业员工未做解释。
【调查核实】经核实发现,如按企业员工所述,上述4袋中间体药粉重量(83.58kg)加上20240336批次产品素片重量(101.54kg),得率远大于理论上限值,远超出该批处方的产出量,属于明显的物料不平衡,不符合正常生产状况。
为查清楚上述问题及其他“账物不一致”情况,检查组围绕相关批次生产检验情况,重点对每批生产工序、成品接收时间等与中间品送检、检验时间的关联进行核实。最终确认,企业规定“每批素片完成压片工序后,质保部门应对每批素片进行取样、送检,检验合格后放行至下道工序”,但实际上20240336批次产品尚未完成全部压片工序,生产人员却违规完成了取样送检工作。后突遇检查,涉事员工为掩盖此违规行为,错上加错,从20240331-20240335五个批次中抽取、拼凑成20240336批次素片,企图形成“20240336批次素片取样过程符合规定”的假象,进而造成了20240336批次产品混批、20240331-20240335五个批次每批重量少20kg左右的情况。
经进一步核实,造成上述问题的根本原因是:企业负责取样送检的质量保证人员(QA)履职不到位,擅自将素片的取样工作委托生产员工。
【案例小结】从4袋药粉无标识的小问题,到称重核实后的物料不平衡,再到生产人员违规取样操作、QA履职不到位的体系风险,最终认定为产品混批的严重后果。若该问题未被发现,QA继续擅自将取样工作委托他人,后续生产中将始终存在上述风险隐患。
案例2:对“1支留样样品变色”开展深入调查
【情况简介】检查发现,某企业某批次注射液共有100支留样,但其中1支呈现微黄色,不符合标准规定的“无色”。企业在留样样品定期监测过程中,并未注意并发现该支样品变色问题。
【调查发现】企业得知后,立即与检查组交流分析,对留样样品的贮存条件及涉及批次的原辅料质量、工艺执行情况开展排查,未发现异常。但企业在生产环节排查中发现:
1.灌封机充氮装置各支路长度、氮气流量不均一,流量小的点位可能造成充氮不足,且灌装时易出现气泡。
2.岗位标准操作程序无调节氮气流量的具体规定,生产操作人员并不清楚如何控制各支路流量。
3.该批次灭菌记录显示,用于控制灭菌程序的探头T0在升温阶段有2次明显的“掉温”,灭菌时间相应延长3分钟。经确认,“掉温”系冷凝水影响导致。
4.未设置药液残氧检测环节,取样未分布至每个充氮点,这有可能导致不合格产品未被检出。
【CAPA建议】企业整改方案:一是评估各支路点位充氮量差异,合理设置流量(压力)和时间,将充氮模式改为“预充氮—灌装—再充氮”;二是细化《灌装岗位操作程序》,加强培训;三是增加药液残氧检测及取样量,确保覆盖到每个充氮点;四是将灭菌柜探头竖直安装,避免冷凝水影响;五是重新修订留样定期监测规程及记录,要求以“支”为单位组织开展。
案例3:对“钢网管理不到位”开展深入调查
【情况简介】某企业表面贴装技术(Surface Mounted Technology,简称SMT)生产线,主要用于多个有源医疗器械品种的电路板生产加工,配备了上百套钢网。为此,企业专门设置了钢网的清洁保养和存放场所,但仅明确钢网使用清洗要求,并未规定钢网张力、网孔清洁度等关键监测指标。
【企业说明】企业认为,SMT生产线配有AOI光学自动检测系统,能对锡膏印刷质量进行自动监测,且即便钢网存在缺陷,后续生产中也能及时发现、剔除不合格产品,因此无需定期监测上述指标。
【调查核实】针对企业解释,进一步核实发现:
1.实际上,企业生产中曾出现钢网张力过小导致元器件虚焊的情况,以及张力太大导致拉尖且降低绝缘性能、电路板短路等情形。
2.企业共有两条SMT生产线,仅有一条配有固定的AOI系统,且只能识别锡膏位置、形状,无法识别锡膏厚度等3D信息,因此该系统并不能识别虚焊、拉尖等情形。另一生产线并未安装AOI系统,更无法使用该系统去识别、剔除不合格产品。
【案例小结】锡膏印刷是SMT生产过程中的关键工序,而钢网张力实际上是锡膏印刷质量控制的关键点。因此,在开展SMT设备验证时应结合不同型号钢网特点,并对钢网张力、网孔清洁度等指标予以定期监测。
案例4:对“组件尺寸偏大瑕疵”开展深入调查
【情况简介】在某植入类医疗器械生产企业检查发现,其11月份所用物料中的19Fr Tip组件,尺寸偏大且不符合要求;且企业已接收了该批次组件,并投产使用。
【企业说明】企业解释,该批组件为合格供应商提供,且产品技术要求并未规定组件的尺寸标准,因此尺寸问题属于瑕疵,可正常使用。同时,该批组件组装成成品后,企业也进行了跟踪,发现成品出厂检验项目全部合格,进一步证实了组件尺寸偏大属于瑕疵,不影响使用。
【调查核实】进一步核实发现,企业仅按成品标准进行检验,并未就此问题是否影响产品安全性、有效性进行综合评估。之后,企业按照检查组要求进行深入调查,发现:
企业产品技术要求以及成品检验项目中确实不包括该组件尺寸要求,但是该技术要求及检验项目均建立在“使用的原材料合格”的基础上,若使用不合格组件组装,成品在实际使用中会存在扩大甚至刺破血管的风险。同时,该组件自身检验标准明确了尺寸标准要求,企业应在组件检验合格后方能投料使用。
案例5:对“质检等人员培训不到位”开展深入调查
【情况简介】检查发现,某企业质检人员(QC)和验收人员均非中药专业,岗前培训为常规的药品管理知识内容,不包含该企业主要产品涉及的原药材——柴胡鉴定的相关知识。经进一步考核,确认QC等人员并未掌握柴胡真伪鉴别知识。
【企业说明】企业解释,QC和验收人员虽非中药学相关专业,但入厂的柴胡饮片系合法渠道采购,供应商资质审计符合规定且每批自检都合格。企业已按此操作多年,从未出现异常。
【调查核实】进一步检查发现,企业从未配备过柴胡正伪品标本,相关人员并未真正了解伪品特征;仓库现有批次柴胡饮片已全部被领用(被投料提取中)、无库存,现场无法进一步核实,但留样的柴胡饮片样品与《中国药典》柴胡性状特征不符,疑似伪品。
经加急送检后,确认相关批次柴胡饮片不符合标准。企业后续再次比对,最终决定终止该批次提取,并对库存的提取物开展评估。
【案例小结】中药饮片来源多样、品种复杂,大多从外观性状上进行判别,对QC和验收人员的专业能力、经验要求较高。企业应根据生产实际,配齐常用药材的真伪品标本,开展针对性的培训、考核,切实提升中药质量管理能力。
本期案例1由绍兴市药品检查中心提供,案例2由湖州市药品检查中心提供,案例3由金华市药品检查中心提供,案例4由温州市药品检查中心提供,案例5由衢州市药品检查中心提供。
打印 关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