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海宁市围绕不良反应监测“四化”工作体系建设,逐步建立“123”推进模式,即建立“1”套考核体系,组建“2”支监测队伍,聚焦“人员、监测、评价”“3”个维度,全方位筑牢药品安全防线,推动药械化不良反应(事件)监测工作迈上新的台阶。2023年海宁市上报药械化不良反应监测报告数量稳定增长,全市全年共报告药品不良反应1737例,完成年度指标的113%;医疗器械不良事件报告644例,完成年度指标的129%;化妆品不良反应报告195例,完成年度指标的117%。近日,嘉兴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嘉兴市卫生健康委员会联合发文,表彰2023年度嘉兴市药械化不良反应监测工作优秀单位和优秀工作者,海宁市局被评为2023年度嘉兴市药械化不良反应监测工作优秀单位。
一是考核体系化。结合药械化不良反应指标,在监测任务下达前第一时间进行分配,与卫健部门联合发布考核任务,将海宁市本级医院、乡镇卫生院的药械化不良反应(事件)上报完成情况纳入医疗机构目标责任制和食药安办药品安全指数考核,实行日常考核促进度、重点考核问实效的跟进式管理,确保高质量完成监测上报任务。
二是监测广泛化。压实不良反应监测上报末梢责任,发挥医疗机构主体不良反应报告主渠道作用,将监测任务细化到各基层医疗机构,建立“周监控、月报告”机制,根据监测情况动态调整通报。配套开展民生药事服务站不良反应(事件)相关科普宣传,全力推广不良反应(事件)报告微信小程序——“药报告”,畅通公众报告渠道。
三是质评严谨化。建立不良反应风险会商会制度,定期组织上报单位开展风险交流会,每年组织监测专家开展不良反应(事件)典型案例讨论会,并形成研讨分析报告后上交上级不良反应(事件)监测中心作为决策参考。同时,通过盲选互评形式开展不良反应(事件)监测报告质量评审,对优秀报告予以通报表彰。
四是队伍专业化。组建一支拥有9人的不良反应(事件)监测师资队伍,实现海宁市二甲以上综合医院师资全覆盖,并以医共体为单位,每年确定一个重点领域,结合临床案例、信息收集填报、监测方式等内容建立多元化培训“课程库”,提升监测人员知识素养。2023年以来,共开展相关培训6次,在2023年嘉兴组织的MDR监测技能中,海宁选送的医疗机构代表也分获一二三等奖。同时,建立一支以医疗机构人员为主的42人专业监测员队伍,全面监督药械化生产经营企业履行监测报告义务。
打印 关闭 |